【玉酒泉故事】“不近人情”的樊院长
“如果我死时让我留一句话,我就留这句:我为敦煌尽力了。”这是“敦煌女儿”、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、研究馆员樊锦诗一生的痴守,诠释了她这一代人为国家担负的使命。
作为“改革先锋”“最美奋斗者”“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”的樊院长,也有“抠门”地方,不仅私事上“抠”,公事上更“抠”。去北京出差,她总是住在景山公园后的一个地下室招待所。后来,连那里的服务员都认识她了,称她是“住在地下室里级别最高的名人”。
樊院长是能省的钱绝不多花一毛,不该赚的钱绝不多赚一分,而该花钱的地方又都是大手笔。
2003年,65岁的她首先提出了“数字敦煌”——要用数字技术,让更多的人看到敦煌,让不可再生、不可永生的文物得以永存。
十多年的探索与坚持,2016年“数字敦煌”资源库正式上线,自此,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欣赏30个洞窟、10个朝代的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。这一年,樊锦诗已经78岁高龄。
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,樊锦诗有愧于家庭、有愧于孩子,也怠慢了自己,却用半个多世纪的守望告诉世人,她无愧于敦煌。